【中篇】产品的进阶

Thinking Mar 13, 2021

写在前面

关于为什么做这些产品分享,对我来说其实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还是利他的想法,对我来说一路踩了很多坑,也经历过迷茫,需要靠3年、4年、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沉淀来积累经验、技巧和方法,走了很多弯路,有时候的确会有很强的无力感,所以会想如果把一些经验教训总结出来是否会帮助到一些需要的人,所以打算写一个关于产品的“三部曲”,从起始到入门,从入门到进阶,后续可能是关于管理也可能是关于其他,而这个三部曲的过程也是我作为产品一路经历的总结和反思,至少希望对一些同在迷茫的人,在无力的时候能提供一点小小的支撑。而另一方面则希望通过这样的分享能结识更多伙伴,作为一种人脉拓展的手段,因为我需要自问大家为什么要和你成为朋友,那一定是要有可信任之处,而这些分享其实就是希望在建立起一座桥梁的同时积累自己的信任值。

然后回归正题,对于产品的一些入门级的建议之前已经做过一个分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看【上篇】写给刚入门的产品经理 。然后这篇分享是想说说关于产品的进阶,包括专业能力的进阶、思维的进阶等等,对我来说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同样经历着职场的蜕变和产品的进阶,比如过去我和大部分刚进入职场的产品一样,画着不规范的原型,没有产品方法,充满迷茫,不知道路的前方在哪,甚至对职场的规则感到排斥,就像一个带着刺的职场新人,而现在,已经推动了多个大型平台的从0搭建,渐渐地成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产品。同时,过去我还是一个有着比较严重强迫症甚至有着自虐行为的人,而现在,学会了自我调节和和解,这些转变靠的就是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我是一个天赋不高的人,相比天赋也更相信后天的努力,每个人都有能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有点鸡汤了但的确是这样)。

然后本次的分享希望在之前的基础上做一些补充,打算分三个主题,第一、如何1分钟输出高保真设计,第二、如果能穿越,有些话想说给过去的自己,第三、聊聊产品的未来。其实第一部分是一个很噱头的话题,也希望再次强调产品的核心不是画高保真原型,而是产品思维和欲望,高保真原型真的不难,而且用好了成本远低于线框图,但这的确是很多产品都关注的问题,甚至刚进入产品岗位首先搜索的就是“如何画原型”,这次也许能帮助一些产品同学解决这个困惑。

如何1分钟输出高保真设计

那么在1分钟内输出一个高保真的产品设计。首先设计工具上我建议大家用sketch(这是当时的推荐,现在会更推荐用线上版的figma),因为这个工具更符合设计师的使用习惯,能带来更高的设计效率和质量。其次,对于一个设计图来说,不管结构多么复杂,都是由基础元素组成,形状、间距、大小、颜色、圆角、透明度、阴影这些背后都是客观数值,只要你按UI相同标准设定这些数字就能100%还原,所以设计执行没有这么高深,高深的是背后的设计思维。其实很多人会觉得画高保真很浪费时间,网上也有很多这样的论调,但实际成本高是因为缺少标准化沉淀,当形成自己的控件库后成本会大大降低。接下来就结合一些实际场景和大家说下怎么做高保真设计。

基础准备

下面是我还原的一个飞书的聊天界面,有些同学可能会好奇作为一个产品要怎样才能画出这样高保真效果,其实这个图都是由基础的元素组成,包括矩形、圆形、线条、文字,然后通过对颜色、大小、透明度、间距的调整就可以得到下面的设计图。接下来我们可以基于几个场景做下拆解,你就会发现一些看似不知道怎么实现的点其实很简单。

如果还没用过sketch,在设计前需要了解sketch的几个基础能力,下面标记的基础能力已经可以满足日常80%以上的产品设计需求,通过基础能力可以组合变换出很多不同的结果。

下面针对元素拆解提供了配图和说明,同时为你准备了模仿示例的sketch源文件,通过源文件点击对应元素能更清楚的了解到相关的元素属性,比如一个矩形圆角是多少,颜色是什么,文字字号是多少等等,这些细节才决定了最后输出的效果是否规范,可以自行查看,同时也提供几个建议:

1.建议养成使用画板的习惯,画板能记录空间位置关系,在做多画板并行操作时有利于提升效率;

2.如果想要形成高保真的还原效果,就需要关注元素的细节属性,比如矩形的圆角、颜色、边框,线条的粗细、虚实,文字的字体、字号、字重等等,而不是画一个按钮就画个任意宽高的矩形,配上“差不多”的颜色,不关注细节会很难做到高保真还原,要做到这一点也不意味着高成本,接下来会说到;

3.有意识的关注平台规范,不同公司、不同平台都有一套标准的规范要求,提前了解你所做的平台的一些基础的规范,比如web端设计正文一般选择12、14号字,黑色有若干种色值规范等,同样的,输入框、下拉框等填充颜色和边框颜色、圆角都会有对应的规范,有意识的关注规范才能建立自己的规范库;

拆解示例1-飞书PC端

拆解示例2-飞书移动端

1分钟的关键

以上都是基础准备,真正帮助你实现1分钟快速输出高保真原型,并且让成本降低的方法就是形成标准控件库的沉淀,需要像设计师一样思考,形成自己控件库的积累,能帮助你快速实现标准化原型的落地。

就像下面的一个示例,要设计一个基础功能的列表页,采用的是卡片样式,那么可以提前按有图标和无图标抽象成标准样式,如果提前把控件准备好了,那在设计的时候只要选择合适样式就行,就能快速得到一个标准设计。实际上要实现这个示例甚至连1分钟都不需要。
图片名称

而沉淀的方式因人而异,Ant Design、Element 其实都能下载现成的基础控件,但我习惯按照所做平台的规范,选择最常使用的控件重新画一遍,画的过程会更好了解和学习细节规范,其实也是做了个减法,控件库可能有上千个控件,但自己最常用的可能就其中50个,不需要每次大海捞针式的去找,能快速定位和使用。除此之外,自己画控件可以结合实际需求抽象一些更具业务特色的控件,比如上面的卡片一般不会出现在控件库中,但在我所做的业务中其实会经常用到,打造自己的控件库,能帮助进一步提升产品设计效率。

总而言之,要想实现1分钟输出高保真原型不是难事,但是这1分钟的高效来自于前面10分钟的积累,而且是很多个10分钟,当你的积累越充足效率提升也会越明显,这是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对我来说,我的产品设计也是从懵懂到渐渐清晰,从低保真到高保真,从随机到标准,相应我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不断学习,公司内有很多优秀的设计师,规范和控件都在不断的完善,我的产品设计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当设计同学输出UI后,我会学习里面的规范然后应用在下一次的产品设计上。那么,如果你还没有自己的控件库,可以立即行动起来,逐步形成自己的控件库积累,它将成为你产品设计效率和质量的有力保障。

一些设计资源

图标库
阿里巴巴矢量图标库:
https://www.iconfont.cn/search/index?q=
Tips:使用SVG格式的图标有助于后续调整图标颜色

控件库
Ant design控件库:https://ant.design/docs/spec/introduce-cn
Element控件库:https://element.eleme.cn/#/zh-CN/component/installation

学习优秀设计&寻找灵感
Pinterest:https://www.pinterest.com/
Dribble:https://dribbble.com/


有些话想说给过去的自己

对我来说,我的很多经验来自于实践,一路的摸爬滚打,踩了很多坑,也做了些错误的决策,如果让我我再走一遍之前的路,有些话希望能说给过去的自己,也许能发展的更顺利些。

1.说故事的能力很重要,接受它和并且充分练习

在过去我很讨厌说故事,一方面我觉得把事情做好才是最重要的,甚至骨子里对说故事有点“不屑”,另一方面来自于“恐惧”,因为我认为自己说不好故事,我过去是一个对自己的语言表达极度不自信的人,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脑回路和语言沟通之间缺了一根弦,所以长期以来我都更倾向于文字表达的方式,也让我形成了大段文字表述的习惯,因为我往往语言表达不出来,我需要通过文字这样“异步”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想法,然后才能更完整的传递出来,否则我只能残缺的表达,状态就像是想法里面10成的内容通过语言只能断断续续表达出2成。

所以面对语言表达问题持续很长时间都是痛苦和无力的状态,无力在于我似乎在努力了但是感觉没有任何效果,其实是没有找对方法和下定决心,对我来说潜意识中有股“不服现实”的劲——会质疑现实难道能说会道就一定比干实事来的巧妙?——所以说服自己专注在做好事情上,相信只要能力足够优秀不断创造价值肯定会被看到,但后面我的想法变了,首先现实不会这么理想,不是每匹千里马都能等到伯乐,不是所有金子都能发光,等待永远是一种被动的方式,金子想要发光最快的方式不是等待光源而是主动寻找光源,对我来说,真正让我下定决心的是创业的点,如果未来希望创业,说故事是必不可少的能力,如果说不好产品故事那也没法说服投资者,沟通是我必须克服的一道坎,没有退路。在业务中也是一样,说不好产品故事争取不到资源、得不到想要的发展,如果不希望只是被动的感叹现实和等待发现,那就需要下定决心,让自己适应表达和学会说故事。

对我来说克服的方式就是提前准备+不断的练习,我会准备讲稿,把想说的提前写下来,然后录音反复循环的听,当不断重复后会形成惯性,就像一首歌听多了那逐渐的会哼了,逐渐的先读稿,然后渐渐地能脱稿,再往后可能就可以在无讲稿准备状态下正常表达。另外可以刻意找找自己舒服的讲话状态,调整自己的语速,发音位置等等,这都会影响一个人的说话状态以及底气。

还有就是需要心态上克服,克服恐惧的方式就是面对更多恐惧,让自己升维才能降维打击,这就像如果你已经体验了迪士尼乐园,再去公园游乐场,就不会那么激动了,同样的当你见了大场面习惯了更大的压力,那面对小的压力也就不足为惧了,时间和眼界有时候会自然而然的改变一个人的抗压状态,但也能主动去适应和改变,不擅长沟通那抓住更多的机会去沟通。大家经常说社恐,过去在聚会中我也喜欢做沉默的那类人,宁愿一个人在角落听大家说,不知道聊什么,享受孤独,但现在我愿意有意识的去找话题,从吃到玩到最近的节日等等,还有就是工作中看有什么机会能做公共发言或者分享汇报的都可以主动去挑战。

职场很多时候都需要说故事,比如推动新产品时、争取资源时、晋升答辩时等等,对我来说我希望自己能提前接受说故事这件事,而不是排斥它,其实是克服自己对表达的心态,对于每一个恐惧表达的人来说,可能需要找到能说服你无路可退的那个点,说话抖也好、大脑空白也好,只是个过程状态,不是最终结果,只有意识上想通了,才能真正克服,当然未来面对更大压力可能依然会抖,那就继续练习和适应新的压力。

2.To B产品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克制

过去我犯的一个错就是过早的把一个工单产品(先称作A产品)推到业务外,初期平台能力还不成熟,满足个别业务的小范围使用还OK,但是进一步扩展更多业务就有点过早,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因为那时候内部用的更多是一个三方工单系统,我希望能用A产品尽快替代它,过于着急的把产品推了出去,当扩量后问题会不断暴露、需求会加速进入,资源跟不上导致问题无法及时解决,需求无法及时支持,而To B产品非常重视效率,在工单管理上如果A产品做的不能比已有产品更好的话,那就会带来对产品的失望和投诉,如果再让我选一次,会宁愿先“猥琐发育”。

在To B市场,特别是作为后来者,需要有打造长期爆品的心态和足够的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先把产品做厚,因为To B产品会更加现实,价值导向,大家没有动力和义务在牺牲业务效率的基础上帮你去体验产品,只有对业务有帮助和没帮助的区别。同时也需要考虑资源问题,你的产品所处的竞争环境和拥有的资源条件是否能承载更多的用户进入,问题和需求又是否能得到及时解决,如果答案是不能那需要让自己保持冷静和克制,切莫心急。

3.当业务进入发展期后,有时候解决人力问题比解决业务问题更重要

一个业务会存在探索期、发展期、成熟期等多个阶段,不同阶段对人力要求也不同,当业务进入发展期后,如果人力现状无法cover业务的复杂度,这时候集中解决人力问题会更加重要。因为一个人即使能撑一片天也抗不太久,从团队建设角度长时间持续高压也不利于成员稳定,而要争取资源就需要投入精力去说好业务故事,争取所需人力支持,才能帮助业务长期更好发展,如果只有你一个人甚至宁愿先适当放缓业务,这恰恰是我在初期非常忽略的,只靠一个人硬扛,结果就是身心俱疲但治标不治本,往长远看还会影响业务发展速度,作为一个方向负责人,需要关注人员拓展,做好资源争取也是职责所在。

4.在职场发展上积极表达自己的发展想法

很多人在职场发展上都选择做一个沉默者,比如在绩效沟通中只会说“嗯、好、没问题”,然后一个人的时候又暗自抱怨,其实我也是这样的人,加上前面说的我对自己语言表达的不自信,所以即使很想说出自己想法我也会选择保持沉默,但现在我会选择改变,只有传递自己的想法才能被知道,才会有进一步的预期对齐,而不是单方面的预期,这其实对自己或者对公司都好。比如在绩效沟通中不要只当做一次结果的通知,而是当成一个汇报的机会,一个表达自己发展期望的机会,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询问建议的机会。

5.学会接受自己,与自己达成和解,更不要伤害自己

这句话是想说给自己和那些有强迫症或者抑郁的人,在初中和高中那会有比较严重的强迫症(不是完美主义的含义,相对病态),比如用手反复的触碰、不断的数数、写字会反复描甚至把纸写穿,我感觉控制不了自己,这让我感到痛苦和厌烦,为了不想让自己去胡思乱想我就用脑袋撞墙,左边撞肿了就换右边,所以那时候额头被磕出来两个大包,因为反复磕到现在其实也能看出来,很难完全消除。直到高中的一堂心理课让我鼓起来勇气找了心理老师,对我来说是一次转折,这次之后让我认识了强迫症,也让我学会调节,虽然现在多少还会有点强迫症状,但可以做到自我调节,应对强迫症的方式就是就是认识它和接受它,理解自己而不是憎恨自己,把控情绪而不是任由情绪控制自己,更不要做伤害自己的事情,这不值得,以及寻找能为你提供帮助的人,比如高中时候我找的是心理老师,而工作中可以找心理医生,总需要有专业的人为你疏导。再有就是坚持锻炼,强健的身体是精神的支撑,有助于让自己保持积极健康的状态。其实经过这样的磨炼,也让我有更强的抗打击和抗抑郁能力,让自己保持乐观的心态。总而言之,不要被自己打败,战胜了会让你变得更强


产品的未来

最后想说说我对产品长期的看法,每个人对产品经理的定义都不同,「产品经理」其实从字面意思能拆解成产品和经理两部分,我会把它理解成产品和管理两种能力,在刚入职场的时候我更喜欢产品设计师这个称呼,就像一个建筑设计师决定了要呈现一个什么样作品给大家,但越往后走会发现管理能力也是必要的,需要做跨团队的资源协调、矛盾处理等等,产品能力弱会失去立身之本,管理能力弱就会处处碰壁。在互联网这个行业,从角色定位角度产品经理也许是最接近CEO定位的一个角色,是产品的大脑决定了产品最初的方向并且需要对最终结果负责,中间需要想尽办法解决各种问题,然后可以说说我对未来产品的想法。

未来,我认为产品经理这个岗位会面对新的挑战,对产品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初级产品必要性会越来越弱,理由则是当互联网行业步入成熟,基础的产品工作都会被标准化取代,一个行业终将面临成熟、饱和和转型,这是历史规律。比如在机械化时代,机械/工程设计就像现在的产品经理,研究机械化产品方案满足当时的用户和市场诉求,而现在一个传统生产行业已经不再需要探索一遍怎么做生产,现在都有标准的解决方案,做饮料、做餐饮、做服装,都已经抽象成了标准的生产线,到现在这个时代,机械设计的热度早已散去,行业已经饱和,留下的是头部的人才。

互联网时代也一样,会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创一个新的业务,然后在多方入局和市场竞争中,新业务会逐渐走向成熟,在业务下又会不断衍生出众多垂直场景,但每一个场景在发展中会发现大家起点不同但终点相似,在大的框架下只是换了不同的壳。像10年前淘宝还要探索怎么去建设一个订单系统,但越往后,像京东、饿了么、抖音电商等等垂直衍生出来的电商类产品,在订单这种管理上会选择相互参考甚至像素复刻。再比如打车软件往上进一步抽象,本质是一个任务发布和履约平台,滴滴只是在打车场景的一个应用,而任务发布履约这套模式还可以应用在其他场景,比如搬家、闪送等等,底层抽象出来就是任务的管理、履约流程管理、还有任务发布方和履约方管理等等,我们可以去思考这种基础服务真的需要千人千面吗,大家又真的想千人千面吗,企业角度肯定希望尽快实现,那现在为什么还是需要投入大量产品和技术去反复建设,因为现在没有一个中立方去做这样的抽象,但我相信未来会有人做。

实际中的大部分场景都可以进行标准化,比如电商、社交、打车等等不同行业,都能抽象成标准的产品化方案,而互联网之快,未来5-10年,基本上业务模式和场景已经可以覆盖的很全。每一种业务场景有什么样的业务模式、又有哪几种交互形式,并且每种交互形式的实现方案都能标准化,只需要取业务所需和定义自己风格,产品设计、技术实现都能越来越组件化,标准场景甚至都不需要再依赖产品和技术投入。现在对一个成熟业务下的垂直化产品来说,80%可能都是通用场景,剩余20%是差异化内容,但我们现在需要投入80%资源来做通用场景,而未来可以颠倒过来,只需要20%资源就能完成通用场景建设,而产品需要的更多是在更具原创性的新业务模式探索和打造上,而随着新业务的市场成熟又会进一步标准化,在互联网这个行业所需资源会不断减少趋于饱和,那后面可能就像机械化时代的转型,大家会把目标转向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等,成为新行业的设计师。

回到最初说的,产品经理不是一个原型设计师,画一个原型根本不足为提,甚至后面点选拖拽就能得到一个标准场景的设计方案,真正重要的是产品的思维和欲望。如果觉得距离很远可以想想Ant design这种控件库,现在做的是控件粒度的抽象,再往上就是场景的抽象,现在没人做不代表未来没有,标准场景的设计会越来越不需要产品的投入,至少可以替代初级产品能力,就像前面演示的示例,如果业务场景都已经抽象成了大的组件,那只需要点选拖拽就行,甚至进一步做框架级抽象——直接告诉你功能列表页有哪几种产品方案可选,这时候产品的必要性可能就得重新考量了。我们需要不断思考自己优势在哪,而能做的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不被市场淘汰。

最后

每一个人都会从入门走向进阶,我尝试着在走过很多弯路和错误的路的情况下希望发现一条相对正确的路,这些内容分享给需要的人也分享给自己,但对很多新产品来说在没有真正经历那些困难前,一般很难有深刻印象,就像寻宝只有先闯关踩了一堆坑经历了各种碰壁后得到的宝藏才会倍加珍惜,这时候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也才是深刻的,对我来说,过去踩过的坑都是经验和成长,现在也在继续踩坑和学习中。

在进阶过程最根本的还是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走在前面,这样才能有选择权,换句话说,在能力不到位的时候只能碰运气和被选,当真正有选择的能力时,才谈得上选择,否则所谓的职业规划其实只是职场设想。另外也多说一点,机会有时候的确可遇不可求,但也勿以事小而不为,任何方向都有天花板,即使你所在的业务方向天花板很低,如果对你来说依然存在挑战和成长空间,那让自己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产品的最优解达到产品天花板也是不错的成长机会。

以个人例子,我在字节做的很多中台建设并不是都有吸引力,但基于标准化的思考方式,我习惯把事情想的更远一些,比如做所谓的内部产品,很多人会觉得服务群体很小随便做就行,但我的态度是以To B的标准打造内部产品,因为企业级产品都可以进行标准化,自己需要那外部企业同样也可能需要,目标不要放在内部的一小撮的用户,而是更大范围寻找受众,而一个内部产品高标准的落地能顺其自然的升级为To B产品,内部用着爽了又能进一步拓展更多用户创造更多价值,这恰恰是四两拨千斤的做法,否则以随便做的态度,结果内部用着不爽,来来回回不断重构,成本投入了,受众却永远是内部一小撮人,自己也没有任何成长,反而是低效益的方式。当然做内部产品也更需要克制,因为很多内部产品做着做着就加了一堆的定制化逻辑,完全没法拓展,并不是不能满足定制化,而是既然是做企业级产品,在处理定制化诉求的时候就需要考虑拓展性,考虑定制化场景是否能抽象成标准化方案,越是千人千面越需要标准化支持,这就像多个企业在某个路口要通向多个终点,是简单暴力的建多条轨道还是增加一个变轨系统是有区别的,其实是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不同的态度去做一个产品可得到的收获和成长也会完全不同。

最后可以用keep learning and keep thinking做收尾,能力优秀且努力的人有很多,世界上也不乏泯为众人的天才,天赋只能决定起点但努力能重新定义界限,只有持续学习才能不断向前,可以分享自己的个人网站(www.mdrea.cn),会记录一些读书笔记和想法,其实回过头看过去很多想法很幼稚,但这就是那个时间段、那时经历的深度,这些都是成长。而在成长和进阶这条路上一定是伴随着阵痛,现实会不断打磨一个人,无视现实是幼稚,认清现实是成熟,难的是——认清现实,但又忠于理想


扩展阅读:
【上篇】写给刚入门的产品经理
重构类产品方法和经验分享

Tags